以心育心 护航青春


![]() |
AI制图 |
在中国传媒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心理活动室里,一群学生正围成一圈进行热身游戏——一个人做动作,下一人接力猜测。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,拘谨悄然消散,为心理课堂营造出开放的氛围。
近年来,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。各地高校积极响应,从课程体系到传播渠道持续创新,构建起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护航体系。
“刚入学时迷茫无措,这门课让我了解了校园里的心理支持资源;课堂上的心理知识帮我学会换位思考,情绪管理课程稳住了我的心态……”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反馈。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22年起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32学时的心理健康必修课,采用“四年八学期”的分段式教学模式——课程分布在大学四年,每学期仅修1/8内容,既避免集中授课带来的负担,又实现“成长伴随式”教育。课程内容设计贴合不同阶段心理需求:大一聚焦适应大学生活,大二关注人际交往与亲密关系,大三大四则侧重情绪管理、心理韧性与就业适应,帮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迈入社会。
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心理体验中心,一场名为“唤醒自我”的心理沙龙正在进行,学生与心理老师一同观看电影《和平战士》,借助电影中“意识与潜意识的交锋”,引导思考“成功”与“成长”的关系,鼓励学生探索自我、拥抱未知。
“AI时代,获取知识早已不再依赖灌输式课堂,沉浸式体验才是心理教育的关键。”中心教师冯蓉说。在该校32学时的心理课程中,有一半为实践内容,鼓励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节、绘画治疗、曼陀罗创作、舞动体验等活动,在参与中感受成长力量。学校还设有“知心讲堂”配套博雅课程,邀请医学专家讲授睡眠科学、知名教授开展正念调节讲座等,为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专业支持。
中国传媒大学从2020年起打造“心理学与自我成长”通识核心选修课体系,围绕六大主题——自我认知、人际互动、家庭关系、恋爱心理、情绪管理、生涯规划,开设小班化平行课程,重在体验式教学。
比如在一节关于“信任与协作”的课堂上,学生两两组队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一人蒙眼、由另一人引导完成上下楼等任务。在过程中,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将自己交付他人带来的情绪变化,更理解信任的内涵。
在中国传媒大学心理健康公众号“CUC白杨心畔”上,一篇题为《她的365天——与“小妇”的一天之约》的文章,以手绘漫画的形式,讲述了20岁女大学生“小雨”的一天:她在生理期时坚持熬夜备考,虽然面临着焦虑、烦躁的情绪,却依旧坚持。这则漫画用温柔的笔触,传递了自我关怀与情绪接纳的力量,折射出心理教育的温度,受到学生的好评。
如今,越来越多高校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,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,使心理科普融入学生日常生活。
“微言航语”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工系统的官方新媒体平台,其心理板块如同“校园心理服务窗口”,学生可在此获取所有心理活动与服务信息。“CUC白杨心畔”则深谙“年轻化表达”之道:从文字、漫画到短视频,多元形式让心理内容跳出“说教”框架,成为学生愿意主动转发的“心灵小贴士”。内容选题紧贴学生现实,如《寝室规则怪谈》以漫画形式展现宿舍日常中的“规则冲突”,以“借东西该不该拒绝”等生活化话题科普人际沟通技巧,形式活泼、内容实用。
“当前,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较为普遍,高校应完善以预防为主的教育传播体系。”中国传媒大学专职心理教师李湾表示,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,随着更多高校加入创新实践,这条“以心育心”的路必将越走越宽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